选择钣金加工焊接方法的核心是匹配材料特性、产品需求与生产条件,需从材料类型、结构要求、生产效率等 5 个关键维度逐步筛选,最终确定最优方案。
1. 优先根据 “材料类型” 锁定可选范围
不同材料的熔点、氧化性差异极大,直接决定了焊接方法的兼容性,这是选型的首要前提。
碳钢 / 低合金钢:优先选成本低、效率高的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(CO₂焊);薄板批量件可选电阻点焊;精密件或厚板可选MIG 焊。
不锈钢:需避免焊缝氧化,优先选TIG 焊(精密件) 或MIG 焊(中厚板);薄板批量生产也可用电阻点焊,但需注意电极材质防粘连。
铝材 / 铜材:易氧化、导热快,必须用惰性气体保护,铝材优先选TIG 焊(薄壁) 或MIG 焊(厚壁),铜材则以TIG 焊为主,必要时需预热。
薄壁 / 热敏件:如电子零件、精密外壳,需避免母材熔化变形,只能选钎焊。
2. 结合 “产品结构与性能要求” 缩小范围
产品的厚度、受力情况、外观标准会进一步排除不符合的焊接方法。
按板材厚度筛选:
薄板(≤3mm):选电阻点焊(批量)或TIG 焊(精密),避免 CO₂焊的飞溅和热变形。
中厚板(3-10mm):选MIG 焊(效率)或CO₂焊(碳钢低成本),厚板(>10mm)可考虑 CO₂焊多层焊。
按受力强度筛选:
承重 / 受力件(如设备支架、底座):选CO₂焊或MIG 焊,焊缝强度高;禁用钎焊(强度低)。
非受力件(如外壳装饰缝):可选电阻点焊(隐蔽焊点)或钎焊(美观)。
按外观要求筛选:
外露无遮挡表面:选TIG 焊(焊缝平整)或钎焊(无飞溅),避免电阻点焊的压痕和 CO₂焊的飞溅。
隐蔽部位(如内部支架):可任选 CO₂焊或电阻点焊,优先考虑效率。
3. 参考 “生产效率与成本” 确定最终方案
在满足材料和性能要求的前提下,需平衡生产节奏与成本,适配批量或小批量生产场景。
批量生产(如家电外壳、汽车配件):优先选电阻点焊(每秒 1 个焊点,自动化适配性强)或MIG 焊(连续焊接,效率高),降低单位成本。
小批量 / 定制件(如设备样机、精密零件):选TIG 焊(灵活性高,无需复杂工装),虽效率低,但能保证质量,减少返工成本。
成本敏感场景:碳钢件优先选CO₂焊(气体成本低,无焊丝外的耗材);不锈钢 / 铝材若预算有限,可在非精密件中用 MIG 焊替代 TIG 焊。
4. 特殊场景的补充考量
部分特殊生产条件或产品需求会成为 “一票否决” 项,需最后确认。
自动化生产线:必须选适配机械臂的方法,如电阻点焊、MIG 焊,TIG 焊因对操作精度要求高,自动化难度较大。
现场安装 / 户外作业:优先选CO₂焊(无需携带氩气罐,设备轻便),避免 TIG 焊对作业环境的高要求。
密封要求(如水箱、气罐):需选焊缝致密性高的方法,如TIG 焊(连续焊)或钎焊(无缝填充),禁用电阻点焊(焊点间有间隙)。